记者:王可 摄影:毕小蝶
11月28日下午两点,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博北D101进行了名为《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的专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威斯尼斯人2299cc国际官网学科召集人郑保卫为本次报告的主讲人。威斯尼斯人2299cc国际(中国)官方网站院长姜红主持了本次报告。
“维护新闻学地位,促进新闻学发展”
报告一开始,郑保卫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笑着说:“研究新闻学讲接近性,那我就跟大家套套近乎。”郑保卫回忆自己在2003年安徽十大威斯尼斯人2299cc国际官网办过的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上发表了名为《维护新闻学学科地位,促进新闻学学科发展》的讲话,反对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新闻无学论。他坚信新闻学科已经具有作为独立学科的条件——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体系以及社会的认可度。在2004年被列为中央支持发展的九大学科之一的新闻学,其被国家重点扶持的地位狠狠地驳斥了“传播学取代新闻学”、“新闻学要灭亡”的言论。
在信息化、全媒体化的时代,任何一项事业、一件事情要想让社会认知和公众参与都需要媒体的介入。互联网的出现则改变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郑保卫以美国总统为例进行了说明:奥巴马总统是“媒体总统”,奥巴马的当选则是善用媒体宣传自己的结果;而特朗普在选举中的胜利则是其运用社交媒体的胜利。
新闻学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现在多所高校已经开始进行部校共建新闻学专业,安大也正在走上部校共建的道路。这是中国新闻学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郑保卫坚定地相信中国新闻学已具有成为独立学科的条件。当年兰州大学刘树田老师一句“郑保卫老师在保卫新闻学”的玩笑话却使郑保卫多年来一直坚守着保卫新闻学。
郑保卫继续走在保卫新闻学的路上,他曾反对郜书锴的《走入黄昏的新闻学——30年中国新闻学的回望与反思》的论文,并写下了《迈向辉煌的中国新闻学——与郜书锴同志商榷》。“只要有威斯尼斯人2299cc国际官网现象存在,新闻学就会存在。即使传统媒体有一天消亡了,新闻学也会存在,但是它会变化会发展。”郑保卫说道。
(图为 郑保卫教授正在讲话)
“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出版物”
最近几年郑保卫致力于气候传播类的研究,他从多年前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国受挫到近期《巴黎协定》的签订,讲述了中国声音在国际上愈发响亮。而国内一些媒体却发出同主流价值观、主流思想相背离的言论,这不利于正确引导中国民众的思想。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想文化、新闻出版、舆论宣传和哲学社会科学等关系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郑保卫总结道,习近平总书记的“2·19”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使命、基本方针、重要原则、创新理念、发展路径、党的领导、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面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
除此之外,郑保卫总结了习近平“2·19”讲话的理论创新,其包括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方针原则、职责使命、创新发展以及加强队伍建设和党的领导、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多方面的创新。
郑保卫着重讲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性质地位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报、党刊是重要的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列宁认为党报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而毛泽东则将党报比喻为“拿笔的军队”。邓小平提出报纸要成为思想中心。胡锦涛则认为新闻宣传是一种资源。习近平则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以此来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
郑保卫再次强调“党媒必须姓党”,新闻工作者应该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错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任务,中国传媒的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在融媒体时代,习近平提出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郑保卫进一步补充道:“要技术为先,渠道为基,用户为本,服务为上,内容为王。”各个方面都很重要,但都要为内容服务。这就要求加强高校新闻教育,培养更多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郑保卫在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中总结道,党性与人民性相通,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他希望新闻工作者可以“德才兼备”,真正与人民在一起,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出版物”。
奔走在新闻追梦的路上
当有同学问及如何去培养自己的新闻思想观念时,郑保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刚踏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们,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学校,热爱专业,这是基础。其次要打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同时要学好专业知识,适应时代需求,做全媒体记者。也要有良好的体魄,而这也是年过七旬的郑老还可以继续奋斗的原因。郑保卫在自己七十岁生日那天写了一篇名为《奔走在新闻追梦的路上》,他说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最后郑保卫告诫新生“不要着急,要多读书,多读一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书。”
(图为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
在多元社会的现状下,有同学疑惑如何去解读人民性的内涵。郑保卫坚定地说道:“不管怎么转型,怎么变化,在我们国家有两样东西不会变。”一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永存,人民万岁。二是党的领导。这些是不可改变的。以人为本,人民至上。郑保卫再次强调了人民性的重要。
责任编辑:沈雨柔